《德育学堂》第十季1期文案 (高中版) 【开场白】: 【主持人】: 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小新姐姐又和同学们在这里相聚了。新的一学期,一切都是新的开始!如果你还有未达成的目标和愿望,那么,就请你从现在开始勇敢加倍、自律加倍、能力加倍、智慧加倍,以加倍的努力把“想到”变成“做到”,相信惊喜一定会在厚积薄发时等你! 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今天的节目,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在祖国的蓝图中标定自己的方向!最近发生的大事可不少,一起来看看吧! ====================== 【天下速报】: 1、(标题)习近平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解说】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2月)4日晚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席开幕式。 2、(标题)北京冬奥会 | 赢了!首金!中国队获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 【解说】2月5日,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混合团体接力决赛中,中国队夺得冠军。这是中国代表团在本届冬奥会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3、(标题)创造历史!谷爱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夺冠 【解说】(2月)8日,在北京首钢滑雪大跳台举行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谷爱凌第三跳挑战从未做出的超高难度动作成功,上演超级大逆转,奇迹般夺冠。 ====================== 【主持人】: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2月4日,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举行的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让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再次站上了C位,还向全世界展现出一个自信的新时代中国。整场开幕式简约、精彩、浪漫,处处体现着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的理念!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开幕式上让大家久久难忘的瞬间,再次感受祖国无上的荣光! ====================== 【我的祖国】:(标题)全球连线|北京冬奥会开幕 海外反响热烈 【字幕】: 2022年2月4日晚 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开幕式同时在海外多地引起了众多关注和期待。 海外多地观众纷纷对开幕式大加赞赏,并对北京冬奥会的成功召开表达了热情期待和美好祝愿。 【字幕】:韩国 【同期】:律师 韩国某律所负责人 杨振荣 我希望我们的热情能够从这里传递到北京,一同守护北京冬奥会,战胜疫情,变成一场带给全人类希望的盛宴,期待北京冬奥会的成功。 【同期】:韩国庆州市议会文化行政委员长 李东协 奥运会是一个可以超越思想、理念和宗教的界限,是大家团结在一起的盛大节日,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庆祝这个节日。祝贺韩中两国建交30周年,也祝愿北京冬奥会能够取得成功。 【字幕】:斐济 【同期】:南太孔院学院学员阿伊莎 (AYESHA AHMED) 疫情情况下,中国政府的冬奥组织工作,非常了不起,十分出色。开幕式十分富有创意,各项服务都很到位。 北京加油! 【字幕】:巴西 【同期】:圣保罗市政府体育总监 丹尼尔·加尔迪诺 中巴友谊源远流长,我们非常高兴能在圣保罗庆祝北京冬奥会开幕。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更是一场具有世界性、历史性意义的盛会! 【字幕】:哥伦比亚 【同期】:中化集团 哥伦比亚艾默儒德公司员工 加尔松 开幕式用最简洁的形式,实现了最壮观的节目。 【字幕】:巴基斯坦 【同期】:伊斯兰堡市民 拉伊卡·贾斯瓦尔 这是一次令人惊叹的体验,开幕式令人惊叹!它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 【字幕】:芬兰 【同期】:芬兰民众 米卡·托伊卡 看奥运会开幕式我很兴奋,因为它正在发生,全世界都在关注,可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重要瞬间之一。 【字幕】:肯尼亚 【同期】:肯尼亚短跑教练 斯蒂芬 莫尼奇 开幕式很精彩,我很高兴我看了开幕式! 【同期】:肯尼亚短跑教练 佩尔佩图瓦·姆布图 开幕式很好看,非常鼓舞人心!特别对于参加了运动会的运动员们来说很振奋! ====================== 【我的祖国】:(标题)张艺谋团队独家解读:最大悬念,你猜到了吗? 【同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 把代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雪花做了一个表演,做了一个构建。然后在场地上就升起了一朵巨大的真正的闪闪发光的璀璨的雪花。这个雪花上面,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名字,用科技的手段把它打造出来。很好看,它成为我们整个贯穿下来,最后它成为我们的火炬。也就是说世界上第一次有这样的一个火炬。它是所有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名字都在上面。其实我也很忐忑,这次为什么,这次有很多这样大胆的创意,提出的时候我也很忐忑,我说这样火炬传递,所有人都期待这么一点,轰一下对不对,我们居然就不点了,让上一放就ok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就很担心,我说大家会习惯吗?这是一,第二会接受吗? 【同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灯光总设计 沙晓岚 所有参赛的国家(和地区)共同组建的一个雪花台,然后把火炬插到这个台上面,我们就完成了我们整个点火的一个仪式,加上我们的声光电等等,它的意义包括它的效果跟以往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点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同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 就是我们的低碳环保的理念,手中传递的这个火炬就是火炬,微微的一个小火就是火炬,你不再燃点熊熊燃烧的大火,你不再每一天燃烧掉多少立方的天然气和油,火炬本身就是最后(的火炬)。这两个创新,我自己认为是奥运历史上百年以来从没有过的! 【同期】: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 王志欧 最后点火的环节,它也是非常具备科技美学的创新,导演这次开创了一次奥运历史百年来前所未有的一次点火的方式。最后点火那一棒,它是最后一棒就是点火。实际上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对于那种哲学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所有的这些创意,虽然是用科技美学去展现的,但实际上我们都有一个中国文化底蕴在里面。 【同期】: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 张艺谋 所以我觉得这次的点火和火炬台,应该是最大的一个创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在一起那朵雪花,那已经是最璀璨的燃烧的火炬了! ====================== 【主持人】: 在美国,有一条穿越整个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它被誉为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七大工业奇迹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是由华工用汗水和鲜血所铸造的。但是当铁路通车后,华工们却遭受到了可怕的暴力与驱逐。一个半世纪后,华工先人的苦力号子声,仿佛仍在人们耳边回响。今天,就让我们在一张张泛黄的相片中打捞这段历史,铭记华工的贡献! ====================== 【国家相册】:(标题)沉默的道钉 【解说】: 这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西部粗犷巍峨的群山,照片里戴斗笠、挑担子的却是位中国人。他是谁?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故事要从一条铁路说起。1862年,美国决定修建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铁路西段要穿越西拉内华达山脉,悬崖峭壁与深涧峡谷交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起初,施工方没想过雇佣中国人,但招来的白人工人觉得活儿太累,动不动就要求涨工资,有人拿了工资就大醉一场,还时常有人“撂挑子”。工人不给力、工程难度大,开工一年半只推进了几十公里,施工方无奈只好找中国人试试,一批华工在质疑的目光中上岗了。 当时美国人认为中国人瘦弱矮小,适应不了修铁路这种强体力劳动。谁知,华工个个是好手,干活拼命,从不自由散漫。施工方马上决定大量招聘华工,许以高薪。 【字幕】: ......有望在明年招募不少于15000名华工 【解说】: 但事实上,华工干的都是脏活儿、累活儿,薪水比白人低,食宿还得自理。在工程最关键的时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工人来自中国,他们在陡直的峭壁上开凿路基,运来大量土石填平山谷,还要在坚硬无比的山体中掘出隧道。庞大的工地上没有机械化设备,成千上万的华工只有简陋的钢钎、锤子。爆破声震耳欲聋,岩石碎片四处飞溅,稍不留神就可能致残甚至送命。 这是塞拉岭路段隧道内部的样子,150多年过去了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当年那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难以想象,这纵横密布的凿痕背后华工们挑战了多少人体极限。 华工不仅吃苦耐劳更富有智慧,入冬的塞拉岭风雪交加物料运不上去,白人工程师一筹莫展。这时,华工讲了一个故事,冬天要把一口几千斤重的大钟运到寺庙,怎么办?浇水呀,造一条冰道大钟就能滑过去了。工程师茅塞顿开,马上请华工设计建成一条冰道,解决了运输难题。 大自然并没有对这些苦难而坚韧的人施舍一丝仁慈。1867年冬天,暴风雪一场接着一场,很多华工因雪崩而丧生,有些遗体直到第二年冰雪消融后才被发现,依然保持着站立的姿势,手里还握着铁锹。熬过高山的严寒又遭遇沙漠的酷暑,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华工却从未停下脚步,铁路就在他们挥洒的血汗中一米一米延伸。 1869年,竣工庆典举行。这条铁路将太平洋和大西洋连接起来,对美国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激动的人们宣称只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能与这项工程相媲美。然而,在这张标志性的庆典照片上找不到一张华工的面孔,他们似乎与这个伟大的奇迹毫无关系。铁路完工之日便是华工失业之时,这些为美国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人反被认为抢了美国工人的饭碗,此后因种族歧视和排华政策遭受了可怕的暴力与驱逐。 1870年,美国一家报纸称:太平洋铁路沿线挖出大约1200名华工的遗骨。但究竟有多少华工在疾病中痛苦死去,在爆炸中粉身碎骨、在雪崩中坠落深渊,已无从查考。那时,他们的祖国积贫积弱,任由列强欺凌。漂洋过海,卖一把力气讨生活的中国人只能忍受无尽的屈辱。 这张合影拍摄于1919年太平洋铁路竣工50周年纪念庆典,三位华工受邀参加了典礼,一个像铁路上的道钉一般默默无闻,又至关重要的群体,总算得到了一点姗姗来迟的认可。 【字幕】: “这一段艰巨的建设任务由一群勤奋努力的中国劳工完成” “献给为太平洋铁路工作的数千名中国劳工” “这是这些亚洲杰出建设者的永久纪念碑” “向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中国工人致敬” 【解说】: 而这些竖立在铁路沿线的纪念碑,一次次把人们带回历史,向那些“亚洲杰出建设者”致敬。 【字幕】: 太平洋铁路沿线场景今昔对比 【解说】: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山川依旧。这位华工和他的同伴们早已湮没于时光深处,我们无法得知他的姓名,但很想对他说,今天咱们的祖国强起来了,把中国高铁建成了“世界名片”,中国人的屈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 【主持人】: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千百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与人民生命健康、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青蒿素作为抗疟药物,更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下面的短片就将带领我们开启对中医药文化的寻根之旅,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 【新闻问道】:(标题)习近平讲述的故事|“把脉”中医药 【字幕】: 河南省南阳市 医圣祠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这是医圣祠中珍藏的《伤寒杂病论》白云阁藏本,是截至目前以母版形式保存得最完整的木刻版本。从张仲景写就《伤寒杂病论》至今,时光流转中折射出的是中医药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 【字幕】: 2021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南阳考察调研 【解说】: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医圣祠考察调研时说,过去,中华民族几千年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特别是经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瘟疫流行。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张仲景家族二百多口人中病死了一百三四十口,单因害伤寒而死的就有九十多口。 【同期】:南阳市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 杨磊   张仲景作为一位医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非常痛心,他就开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不断去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广泛收集治疗伤寒的药方。 【字幕】: 南阳市医圣祠 张仲景坐堂行医塑像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在自己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张仲景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基础上化合而成的清肺排毒汤,成为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期】:南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赵青春   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判断疾病。使用寒凉的药物治疗热性病,这叫“正治法”,而使用温热的药物治疗热性病,这叫“反治法”。临床上出现相同的症状,但由于病疾不同,就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上就叫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之一。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我身旁这尊造型质朴的东汉针灸陶人,浑身遍布针灸穴位,是我国最早的人体经络模型之一,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同期】: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针灸科主任 潘华   针灸学是研究如何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治疗病谱很广,但是工具很简单。一根银针,饱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对病人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解说】: 在长期实践中,很多治病祛疾的药物也不断地从中医药学中被发掘出来。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在研究治疗疟疾的药方过程中,这样的记载给了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新的灵感。 【同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屠呦呦   受到我们老祖宗的启发,从青蒿里面找到青蒿素是不太容易。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我手中是一种菊科植物,名叫黄花蒿,经过反复试验,甚至以身试药,屠呦呦最终从黄花蒿中发现了青蒿素。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 【同期】: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 屠呦呦   中医药人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同期】:新华社记者 李俞辉   伴随五千年文明史,中医药兼容并蓄,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截至“十三五”末,我国中医药人员总数达76.7万人。在海外,中医药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 【字幕】: 2021年3月,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解说】: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 【同期】: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司富春 我们重温总书记讲述的中医药的故事,就是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 【主持人】: 要想揭开宇宙的奥秘,我们需要观测宇宙的“火眼金睛”。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就是FAST,自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基于超高灵敏度的优势,已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同时,科学家们也利用“中国天眼”观测到的数据在各领域取得丰厚的成果,提升我国天文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在FAST通过国家验收两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走近“观天巨眼”的宇宙视野! ====================== 【缤纷世界】:(标题)观天利器FAST拓展宇宙视野 【解说】: 自2020年1月11日“中国天眼”(FAST)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以来,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它已成为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 宇宙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FAST能看到宇宙边缘吗?在FAST通过国家验收两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探究FAST的宇宙视野。 【字幕】: FAST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被誉为“中国天眼” 南仁东 【解说】: FAST是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了回溯原初宇宙,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大射电望远镜。作为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大大增加了人类有效探索的宇宙空间范围。 【字幕】 香蒲 太阳系 【解说】:   在距离银河系中心7.18万光年的地方,FAST发现一条长度达1.63万光年的中性氢结构。中国天文学家将其命名为“香蒲”,这可能是目前银河系中距离最远、尺度最长的巨纤维结构,或者是一段新的旋臂。   FAST未来将在快速射电暴起源与物理机制、中性氢宇宙研究、脉冲星搜寻与物理研究、脉冲星测时与低频引力波探测等方向,产出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   目光如炬,摘星于光年之外。一眼当先,牵引高技术创新。火眼金睛,向未知地带探索。眼力深邃的FAST,能把人类的眼界带向何方? 一次次射电源发出的巨大能量脉冲,从尘埃中诞生,散落在宇宙之中,书写着宇宙的历史。探索更多未知星体、未知宇宙现象、未知宇宙规律……因为已知太少,才点燃了我们探索未知的梦想,这正是FAST拓展宇宙视野的不竭动力。 ====================== 【结语】 【主持人】 歌德曾说过: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热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也是中国人民身上的特质。因为热爱,我们完成了冬奥之约,中国之诺;因为热爱,我们不断科研创新,让中华文明造福世界;因为热爱,我们履行使命,把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越做越大!这个时代更是属于每一个心怀热爱的年轻人!心中有丘壑,眉目作山河。只要心怀热爱,人生自有万般精彩;只要执着无畏,我们方可奔赴山海!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学期,请大家一如既往地努力、勇敢、充满希望,为心中的热爱,坚持到底!今天的节目就要结束了,收获知识,收获力量,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完)